1890年12月18日,无线电发明家阿姆斯特朗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姆斯特朗在巴黎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实验室工作,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高选择性电路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再生电路,现己为无线电、雷达和电视接收机普遍采用。
战后返回母校任知名物理学家m·浦品的助手,后来继任浦品的教授位置。他因发明反馈电路而获金质奖章,还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奖富兰克林奖章。1933年发明宽频带调频制是新的辉煌成就,已在无线电、电视、微波中继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中广泛应用。他因捍卫调频制而倾家荡产,又因多病,在1951年1月31日自杀,他身后被国际通信联合会追认为世界电学领域的伟人。
无线电发明家阿姆斯特朗诞生
1978年12月18日,我国参加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热带海区观测的两艘海洋调查船——“实践”号和“向阳红09”号离开了黄埔港,乘风破浪向试验海区挺进。
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是由世界气象组织负责组织实施的国际气象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科研协作活动,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进行,第一年为准备阶段,第二年为实施阶段。“实践”号和“向阳红09”号到热带海区参加观测,是我国参加这一试验所承担的一项任务。这两艘海洋调查船到指定热带海区主要是观测当地高空气象(包括风、压力、温度、湿度)和海面气象,以及水下的深度、温度等,为全球大气试验提供气象、海洋资料。参加观测的第一时段,为一九七九年一月五日至三月五日,第二时段,为五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
1987年12月18日,我国制成第一部完全国产化机器人。操作人员通过键盘发出指令后,桔红色的机器人便自如地旋转、伸缩着手臂,迅速准确地在一块钢板上进行弧焊表演。
参加鉴定的自动控制专家认为,冶钢1号机器人是我国第一部完全国产化的机器人。在这之前制造的100多个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件和部分硬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北京钢铁学院科研人员经过4年努力,使这一机器人的硬件、软件、防振控制等全部实现国产化,各项功能技术指标均达到八十年代世界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空白。
1994年12月18日,我国首台光学雨量计日前在京问世并通过专家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空军第七研究所研制的这台光学雨量计,利用光束穿过降雨区,在接收器上产生起伏散射光的统计特性来遥感降雨参数。
栏目简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电脑事业部出品的一期全新类栏目,本着尊重历史回味过去科技先行者走过的路,铭记那些已经逐渐被我们忘却的记忆,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本栏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间准时与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