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2 月的一个下午,凯文·盖格(kevin geiger)举办了一个关于如何在 vr 中讲故事的定期讲座,地点是在北京电影学院一个演讲厅。
在讲座中,他敦促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每个人,包括导演、演员以及创作链中的所有人,都要转换思维方式,适应这种新型媒体。
盖格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与虚拟现实国际研究中心执行理事,曾任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原创内容副总裁。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在探索 vr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而盖格走在了他们的前列。盖格不仅自己制作电影,而且还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新数字媒体学校设计沉浸式媒体课程。
自 2014 年以来,中国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出现了疾速增长。facebook 于 2014 年斥资 20 亿美元收购了 oculus,提升了投资者将低成本 vr 设备投放到中国市场的兴趣。到 2015 年年底,市场上突然出现了 100 个 vr 头盔制造商,生产类似于谷歌 cardboard 或三星 gear vr 那样的移动 vr 头盔。
现在业界看到了硬件之外的机会,将注意力转到了软件和盖格讲述的那类故事上。新的 vr 创业公司正在探索一些新的理念,比如辅助治疗抑郁症的 vr 应用、vr 电影编辑软件和 vr 动画等等。
另一方面,人们对 vr 消费需求也很旺盛。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资料显示,中国的 vr 市场将在 2020 年达到 79 亿美元(550 亿元人民币)。
据德勤(deloitte)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2015 年票房收入达到 63 亿美元(440 亿元人民币)。 盖格说,这个规模已经足够大,可以为剧情片提供良好的支撑,这也是他重新启动独立工作室 magic dumpling 的一个原因。
盖格和 magic dumpling 的伙伴们创造了一些“灵感来自于中国文化”的动画人物。比如豆腐男孩(tofu boy),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孩子,还有两个微笑的石狮子,名为 stoney 和 rocky,这两个项目都在 2012 年被迪斯尼买下,盖格也进入该公司,成为了中国创意团队的领导(但在 2015 年离职了)。
盖格出生在俄亥俄州,为人随和,善于适应技术的变革。他在大学学习的是绘画专业,毕业之后不久,他意识到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已经开始取代手绘动画,所以他开始学习如何编程。在 1995 年至 2007 年期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迪士尼动画制作公司工作,参与创作了《幻想曲 2000》和《恐龙》等电影,后来成为该工作室第一部 3d 动画长片《四眼天鸡》的计算机图形监制。
2008 年,他应邀到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授课。和电影中的常见情节一样,他也意外走上了新的事业轨道。盖格表示,看到 vr 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他决心在中国多留一段时间,另外开创一番事业。
业界人士埃里克·汉森(eric hanson)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授课,也在加州的 xrez studio 开发 vr 内容,他认为,美国人接受 vr 的速度比中国人慢,盖格在中国遇到的机会比在美国更胜一筹。
为启动北京电影学院新的 vr 中心,盖格提出了一些直接将观众放置在故事之中的 vr 项目。由于 vr 观众不像传统电影观众那样一直盯着一个方向看,所以电影创作者必须找到讲故事的方法,因为剧情在观众的正前方发展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去看身后发生了什么。盖格的解决方法是让人们各自去探索电影,不过当故事发展到关键节点时,就把大家拉回到共同体验中,每个观众都必须经历关键节点之后,剧情才会继续发展。
他的首批项目中有一个叫《四菜一汤》的 vr 短片。故事线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老外和中国女友的家人一起吃饭。在写剧本之前,他就让演员真的去和中国家庭一同进餐,并用立体摄像头从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他们的即兴发挥。
其他项目的主题则更加传统一些,比如让外国人在 vr 中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等等。
在中国工作期间,盖格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分享上,在与中国同事交流的时候,他会注意不要将把自己那套西方观念强加给别人。
当然他也发现一些文化差异会对自己 vr 项目造成影响。比如女主角要嫁给别人的时候,西方编剧可能会让男主角闯进教堂,在众人面前向女主角作出爱的宣告,而中国编剧却可能会让男主角去挑战女主角的未婚夫,但并不向女主角直述衷肠。
而且在商业做法上也存在差异。盖格说,在西方,如果电影没有制作完成,就要用投保获得的款项赔偿投资者,但这种做法在中国被视为没有必要。
在中国最早的 vr 项目不是全长电影,而是广告和宣传视频之类。
在中国的 vr 体验店,你只需花上 7 美元(50 人民币)就可以玩一玩 vr 射击游戏,看一些短视频。业界人士埃里克·沙姆林(eric shamlin)曾前往中国探索合作机会,他认为,探索性 vr 内容可以在这种体验店里推出。
北京 vr 动画初创公司 sandman studios 的创始人楼彦昕表示,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出现一部真正可以横扫中国电影市场的 vr 票房大片。原因之一是愿意承担风险做 vr 电影的投资人很少,但另一个因素是,电影创作者仍在在寻找恰当的 vr 叙事语言。楼彦昕说:“每个人都在做实验,不过这个过程非常令人兴奋。”